深蓝S07为20万内首搭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的车型。在馈电状态下,深蓝S07增程车型拥有低至4.9L/100km(CLTC)的油耗表现;同时,深蓝S07同级首搭3C超充技术,SOC 30%~80%充电时间≤15mins,充电十分钟即可续航百公里。
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它孕育了农耕文明,更有诸多王朝在这片黄土地上建立都城。
到了近现代,黄土高原又成为了孕育红色的革命老区,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基础。
但这里也是世界公认的生态重灾区,联合国一度在报告中称黄土高坡无药可救。
不过,中国永远不可能放弃这块孕育中华文明的土地,于是一代代治理人在这里死磕70年。
如今,黄土高原怎么样了?
联合国眼中的“难题”
上个世纪末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过一系列的评估。
他们在调查了黄土高原的情况后表示,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,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,将会导致土地退化、农业生产力下降,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。
最后,在他们的报告中,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被描述为“难以逆转”的挑战。
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土壤松散,植被覆盖率低,加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,这才使得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。
联合国的评估也指出,如果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,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仍有可能得到改善。
不过这需要长期的、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,以及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策略,以当时中国的能力——不行。
但事实上,中国早在5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运动,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。
并且中国的生态恢复策略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善。
为何要治理黄土高原
黄土高原,位于中国北方,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。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,这里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。
因为土质疏松,呈粉末状,所以每当雨季来临,大量的泥沙就会随着雨水冲刷而下,从而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,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。
而黄河因为带走了太多黄土高坡的泥沙,这些泥沙大概率会在下游地区造成河床升高,进而导致洪涝灾害。
此外,黄土高原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,其生态环境的稳定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。
所以,治理黄土高原,不仅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,更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。
和黄土高原“死磕到底”
黄土高原作为中国文化的沃土,哪怕它的治理问题是世界级难题,中国也绝不会选择退缩。
而70年来,国家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来治理黄土高原:
1. 植树造林: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,增加植被覆盖,减少水土流失。
2. 梯田建设: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建设梯田,减缓水流速度,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。
3. 水土保持工程:兴建水库、塘坝等水利工程,调节水资源,减少泥沙流失。
4. 生态移民:对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,实施生态移民政策,减轻土地压力。
5. 科技支撑: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如遥感监测、土壤改良技术等,提高治理效率。
但是说得容易,真正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。
就拿最基础的植树造林来说,因为大部分需要治理的地区都土质疏松,且风沙大,许多小树苗种下去还没来得及扎根,就会被风沙吹倒,陕西榆林就是典型的治理案例。
在50年代开始治理前,榆林的森林覆盖率仅为0.9%,每年有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,导致河道淤积和洪水灾害。
植树造林时,狂风乱沙又给树木的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
榆林人民经过的反复实验,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,比如深挖坑、多浇水、选择耐旱树种等,
还会根据风口等选择不同的种植排列方式。
就这样,榆林的人们用双手一点点在黄土高原上“扣”出了一条“绿色长城”。
现在,榆林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了34.8%(截至2020年数据)。
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杨树、柳树、沙棘等耐旱树种,形成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林带。
而这些林带不仅阻止了沙尘暴的侵袭,还改善了当地的气候,增加了降水量。
如今,榆林的“绿色长城”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这里的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,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更重要的是,这片绿色屏障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,比如发展生态旅游、林下经济等。
总结
在黄土高原70余年的治理中,像陕西榆林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。而这些绿色奇迹的诞生,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
它们告诉世界,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而黄土高原这片曾经被认为“无药可救”的土地炒股融资方式,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,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。